Eshko
日期:
近期總是能看見許多亂哄哄的事件與意見一併地在各方社群裡搶奪眼球、注意力與分化不同看法的人們。 最近我對此深深有感與觀察到一個以前沒看得見底層的事————我開始理解到其實每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都不一樣。 這句話聽起來很常見吧? 但我理解的出發點是看見人們活在一層「用各種緊實的設定(包含種族/性別/家族/歷史/三觀與更深層的基因與記憶)建構出來的模具裡」,並且將這個模具裡所看見的一切奉為真理、信仰或不可被撼動及挑戰的原則。 像極了盲人摸象,活在自己模具裡的假人(主角也是由模具建構出的一部份),永遠深信自己摸到的就是完整的一頭大象。 但大多數人活在這個並不鼓勵深化洞察力與流於表層的大環境之中,幾乎看不見這層本質上的事實。 於是意識到這件事或有意讓人忽視這層事實的某些單位,選擇用最粗糙的手法煽動群眾————針對能夠引起強烈情緒的題材拉攏收視,並被人們的共鳴推波助瀾。 憤怒、仇恨、恐懼與焦慮,隨著聳動的標題與激昂留言和轉發,順理成章的成為演算法寵兒與操弄人心的工具。 我所想說的是:人們不會察覺到「所有的認知皆是濾鏡」。 每一個人所看見的每一件事都存在著個人的偏頗,但這些已經被過濾出的結論卻反而成為了事實與真相。 從出發點就大錯特錯,只能無知無覺地淪落成為服務於分化、操控的推手之一,卻還以為自己具備著某程度上的媒體素養與獨立思考。 人們活在早就被建構好的模組裡,因為一點點看似能撼動世界的事讓注意力與情緒隨之水深火熱。 政治或道德、媒體與犯罪、國家與群體。 這些看似很大的議題其實正是因為攏絡了多數人的自我認同與關注才得以壯大並具有侵略性。 往往人們並不真的在乎真相,只是挪用了情緒上「看似」與群眾之間共有、相同或相反的共識,進一步尋找認同或對立的聲量並參與其中。 優越感、歸屬感、排外、接納或抗拒、受壓迫或對自由的憧憬;事實上是這些感官大幅度地在影響著人們的反應,然後衍生了成千上萬種看法與脈絡。 我發現一件事實: 沒有一個人的認知判斷是絕對正確或錯誤的。 是非對錯的源頭好像來自於:一種觀點是不是超出或仍在某個人習慣理解的範圍裡;而每一個人的習慣與範圍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常常相去甚遠。 同一件事在不同人身上反應出不同的觀點與理解,那人們如何確保:我所知的就是絕對? 或許所有能被觀測和爬梳的發生都只能是相對,但在不同客體的單一視角中成為絕對。 量子力學中、在單一實驗環境裡,無數種可...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